从心理学理论看待家庭关系

2020-11-05 10:19

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:家和万事兴。



可见家庭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,家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,心灵的归处,引领你航行,让你在身心疲倦的时候可以停靠,家是可以让你卸下伪装放轻松的地方,无忧无虑。

可是当家庭关系不和谐,矛盾、冲突不断地时候,我们可能疏远彼此,变得抑郁焦虑,甚至出现身体方面的疾病

曾经有一个这样事例:

小红38岁,和丈夫两地分居,和父亲一起带自己的女儿,但由于教育理念上的不和,经常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和父亲吵架,导致抑郁,对生活感觉无望。

大家还记得中国国内前几年的热点新闻吗?

比如说中国“狼妈”、“虎妈”、“马加爵案”、机场弑母事件、合肥少女毁容案等,这些事件在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时,也引起了人们的深入思考--这些悲剧的出现与家庭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?

社会变迁引发家庭变迁,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家庭问题,如家庭暴力、亲子冲突、婚外恋、养老问题、家庭教育缺失等。家庭问题不仅引起家庭内夫妻冲突、亲子冲突,还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价值观的导向。家庭问题的增多使得家庭问题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的私人领域,它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。



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家庭关系进行一下探讨。

系统论


系统论认为,总体大于各部分之和。系统论将家庭看成一个有机体,自成一个系统。

家庭系统是由几个子系统组成,如夫妻系统、亲子系统、手足系统等,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,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,以此实现家庭的功能。

系统论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上而非个人的特性上,认识到家庭系统内的关系模式大于各组成部分的本质,强调分析问题时从家庭整体入手,研究的是组成家庭整体的各部分因持续互动而产生的相互关系。

由于家庭成员的特性和成员之间联系的多样性,一个个体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的次系统,拥有多种身份,例如一个成员可以和其他的家庭成员分别构成夫妻系统、父子系统、兄弟系统等,在其中分别扮演丈夫、父亲、兄弟的角色,维系着家庭的功能。

运用系统理论分析家庭中某成员或家庭被困扰的问题,可以使社会工作者运用综合、全局的眼光审视家庭成员的情绪、行为困扰。掌握系统理念可以促使工作者思维 方式有所改变,从原来直线“因果关系”的思维转向循环的“互为因果”的思维,由此在更宽的领域一一从调整关系上制定介入方案。

如果从系统论角度发现案主是不良家庭系统运作的承受者,就可以使社会工作者更多地理解和接纳案主目前“身不由己”的现状,既有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,也有利于促进家庭改变。
13063.jpg

依附理论



Bowlby最早是从理解婴儿-母亲关系的角度提出依附概念的,而Ainsworth则认为依附可分成三种主要类型:安全型、回避型、矛盾或抵抗型Main等又另外提出紊乱型和缠结型。

安全型依附指对母亲有依恋,只要母亲在视野范围内,就有安全感,愿意对外界作出积极反应,这一类型的依附约占婴儿的65%~70%。回避型依附指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,对母亲缺乏依恋,回避与母亲接触,回避型约占20%。矛盾型或抵抗型依附指既寻求与母亲接触,又反抗母亲的爱抚,矛盾型约占10%~15%。

依附理论和家庭关系,存在不少共通之处。两者都关注人类的亲密关系,例如人们为什么会走到一起?为什么会分开?人们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冲突?跨代之间的信念和情感如何传递等。从概念来讲,依附关系中安全、矛盾和回避这三种类型,与家庭关系中适应良好、疏离和缠结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
4145.jpg

影响


首先,是亲子关系对成人心理健康的影响:

对于亲子关系,中国的家庭无论从结构、功能、观念和区位上都是纵向的,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纵向家庭关系是中国家庭关系的本质。

传统中华文化以家庭为重,认为家庭的完整、子女的幸福与前途比家庭中的任何事情更为重要。很多父母被子女的行为问题、情绪问题、学习问题、就业问题所困扰前来求助,却很少检视自己与子女间的关系问题,忽视子女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。

不良的亲子关系往往是成人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pexels-photo-532508.jpeg

其次,是夫妻关系的好坏对成人心理健康的影响:

夫妻双方能够有足够的交流、情感分享以及恰当的交流方式,这种积极的夫妻关系也会迁移到成人的心理健康上,在对抗压力、管理情绪、自我肯定等方面的信心也会因此提升。

有研究表明夫妻关系失调,家庭中充满冲突、暴力和争吵,势必对整个家庭、个体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。

woman-1979272_1920.jpg

在中国,“娶了媳妇忘了娘”的行为是被严厉斥责的。

结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,而是两个家族之间的问题。夫妻双方各自把原生家庭中的亲密亲属关系带入新家庭中,众多角色的应付和责任的担负,使得夫妻系统不断受到其他系统的干扰和不断侵入,产生冲突和问题,这无疑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提出了巨大的挑战。